立式炮塔铣床也称摇臂铣床或万能铣床,是炮塔铣床的一种,属于铣床大类,立式炮塔铣床与炮塔铣床的区分在于其主轴只能垂向进给,主轴行进方向与工作台平面形成90°夹角,所以被称为立式炮塔铣床,可大范围的使用在加工平面、任意角度的斜面或沟槽,也可以钻孔、铰孔或镗孔。
为此,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此进行了改进,例如中国专利申请号为cn209124969u提出的“一种立式炮塔铣床”,其包括工作台和设置有铣刀的铣床主体,所述工作台包括长条底座和沿所述长条底座长度方向滑动设置的第一滑台,所述第一滑台上滑动设置有第二滑台,所述第二滑台的滑动方向与所述第一滑台不同,虽然本实用新型能够很好的满足通过第一滑台以及第二滑台的滑移来改变夹持件的位置,从而使铣刀能够对准工件做正常加工的特点;
但该申请文件中的技术方案任旧存在不足,铣床的常规使用的寿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不是合理的润滑,且工作台的润滑每班一定要进行,而上述炮塔铣床未在工作台设置相应的润滑装置,且传统的手动注油的方式不便于机台的定期维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立式炮塔铣床,包括工作台以及设置有铣刀的铣床主体,所述工作台包括底座以及沿所述底座长度方向滑动设置的第一滑台,所述第一滑台上滑动设置有与第一滑台滑动方向垂直的第二滑台,所述底座的一侧设置有注油装置,所述第一滑台与底座之间以及第二滑台与底座之间设置有若干用与注油装置连接且用于喷射润滑油的分配器。。
优选的,所述底座延其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台下端设置有与第一滑轨配合的第一滑槽,且底座内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滑块滑移的第一丝杆,所述第一滑台上端延其长度方向设置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台下端设置有与第二滑轨配合的第二滑块,且所述第二滑轨内穿设有用于驱动第二滑块滑移的第二丝杆,所述分配器分别设置于第一滑轨、第一丝杆、第二滑轨以及第二丝杆的运动路径上。
优选的,所述底座、第一滑台以及第二滑台内均穿设有与分配器连通的金属管,且所述金属管与注油装置之间通过金属软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底座一侧设置有分油器,所述分油器的进口端与注油装置连接,且其出口端分别与若干分配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注油装置为手摇式注油器,所述手摇式注油器包括注油箱以及设置于所述注油箱底部的手摇增压杆,所述注油箱的顶端设置有添油口。
优选的,所述注油箱接近手摇增压杆的一侧设置有用于显示注油箱内油压的压力表。
本实用新型在底座一侧设置注油装置以及在第一滑台以及第二滑台的滑动路径上设置分配器,当需要对工作台进行润滑时时,只需开启注油装置,即可通过注油装置以及各个位置的分配器,为工作台上各个用于滑移的机构进行润滑油的添加,以保证第一滑台、第二滑台以及底座之间的润滑性,防止润滑油干涸而导致磨损,进而使工作台保持高效运转,延长其常规使用的寿命,且用此种方式能够对工作台进行同一润滑,无需人工为各个位置添加润滑油。
本实用新型在底座、第一滑台以及第二滑台内设置金属管,且通过金属软管连接分油器以及分配器,由此可以通过金属软管的灵活性,使第一工作台以及第二工作台在滑移时能够一起进行润滑油的加注工作,不会对其滑动产生影响。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能够准确的通过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铣床主体;2、工作台;21、底座;211、第一滑轨;212、第一丝杆;22、第一滑台;221、第二滑轨;222、第二丝杆;223、弧形凹槽;23、第二滑台;231、第二滑块;3、注油装置;31、金属管;32、金属软管;33、手摇式注油器;331、注油箱;332、手摇增压杆;333、添油口;334、压力表;4、分配器;5、分油器。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立式炮塔铣床,包括工作台2和安装有铣刀的铣床主体1,工作台2包括底座21以及沿底座21长度方向滑动安装的第一滑台22,第一滑台22上滑动安装有与第一滑台22滑动方向垂直的第二滑台23,底座21的一侧固定有注油装置3,第一滑台22与底座21之间以及第二滑台23与底座21之间安装固定有若干用与注油装置3连接且用于喷射润滑油的分配器4(结合图4)。
优选的,底座21延其长度方向平行固定有一对截面均呈三角形的第一滑轨211,第一滑台22下端开设有与第一滑轨211形状相适配的第一滑槽(图中未标出),第一滑台22可沿第一滑轨211长度方向滑移,底座21内安装有用于驱动第一滑块滑移的第一丝杆212,第一滑台22上端延其长度方向开设弧形凹槽223,且弧形凹槽223两端对称开设有截面呈三角形的第二滑轨221,第二滑台23下端设置有与第二滑轨221配合的第二滑块231,且弧形凹槽223内穿设有用于驱动第二滑块231滑移的第二丝杆222,分配器4分别安装在第一滑轨211、第一丝杆212、第二滑轨221以及第二丝杆222的运动路径上,如图4所示为分配器4安装于第二丝杆222一侧的情况,通过在第一滑轨211、第一丝杆212、第二滑轨221以及第二丝杆222的相应位置上安装分配器4,能够使注油装置3内的润滑油通过连接的管路到达相应位置,对上述结构可以进行充分润滑,且第一滑轨211、第一丝杆212、第二滑轨221以及第二丝杆222在滑移时也会带动润滑油润滑其滑移的路径,使整体得到一定效果润滑。
优选的,底座21、第一滑台22以及第二滑台23内均穿设有与分配器4连通的金属管31,且金属管31与注油装置3之间通过金属软管32连接,一般的,相对固定的结构之间可用金属管31连接,而会产生相对滑移的结构如底座21与第一滑台22之间则可采用金属软管32进行连接,由此可以通过金属软管32的灵活性,使第一工作台2以及第二工作台2在滑移时能够一起进行润滑油的加注工作,不会对其滑动产生影,且金属管31能够保持稳定的油压,有利于润滑油的输送;其中,金属管31可采用铝管,金属软管32可采用外钢丝软管等。
优选的,底座21一侧安装有分油器5,分油器5的进口端与注油装置3连接,且其出口端分别与若干分配器4或金属软管32连接,分油器5能够对进入分油器5的润滑油进行比例分配,使其从分油器5输出时具有不一样的比例与油压,由此可以依据不一样的部位需要的润滑油量来设置,防止润滑油浪费。
优选的,注油装置3为手摇式注油器33,手摇式注油器33包括注油箱331以及铰接在注油箱331底部的手摇增压杆332,注油箱331的顶端开设有添油口333,且添油口333安装固定有封盖,手摇式注油器33能够方便操作工人通过摇动手摇增压杆332的方式使润滑油通过金属管31进入分油器5中,然后由分油器5分配不同的比例,从金属管31或金属软管32进入需要润滑的结构附近,对其进行润滑。
优选的,注油箱331接近手摇增压杆332的一侧安装固定有用于显示注油箱331内油压的压力表334,由此能够方便操作人员观察注油箱331内的油压,方便增加压力或及时补充润滑油。
本实用新型在底座21一侧设置注油装置3以及在第一滑台22以及第二滑台23的滑动路径上设置分配器4,当需要对工作台2进行润滑时时,只需开启注油装置3,即可通过注油装置3以及各个位置的分配器4,为工作台2上各个用于滑移的机构进行润滑油的添加,以保证第一滑台22、第二滑台23以及底座21之间的润滑性,防止润滑油干涸而导致磨损,进而使工作台2保持高效运转,延长其常规使用的寿命,且用此种方式能够对工作台2进行同一润滑,无需人工为各个位置添加润滑油。
综上,通过手摇式注油器33、分油器5、金属管31、金属软管32以及分配器4的协作,能够方便操作人员对工作台2上的各个部件进行加注润滑油,且可以通过分油器5控制各部分的比例,由此能够使工作台2保持高效运转,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一定要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能够最终靠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能够准确的通过详细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能够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如您需求助技术专家,请点此查看客服电线. 高分子成型加工新技术及模具(包括外场对材料物理属性的影响机制、特种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复合成型技术及模具装备、模具CAD/CAE等) 2. 高分子基生化分析材料(包括生物分析专用试剂盒、高分子型试剂保护助剂等) 3. 药检分析仪器及耗材 4. 功能塑料与功能包装材料
1.食品科学 2.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主要研究方向: 1. 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2. 鲜切果蔬加工 3. 功能活性酚类物质加工稳定性及其留存规律 4. 超声波声化效应研究
1.机电一体化系统模块设计与开发 2.嵌入式系统模块设计与开发 3.工业与服务机器人技术探讨研究